32 岁,沙丘彼方的拂晓 2025-05-03 生活 暂无评论 26 次阅读 回想自己 31 岁,当周围的朋友与同龄人们纷纷开始投资下一代的时候,我才姗姗补完了自己的童年——看到了银河,见到了火流星,追到了梶浦由记和牧野由依,考到了驾照并拥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小车……只有体会到这种童年补完之后的释然,我才真正体会到说出“人终究会被年少不可得之物困扰一生”这句话的人的感受。是的,年少的遗憾已经没有了,但是曾经的遗憾给灵魂留下的刻印却无法抹去。说点白话就是,曾经的经历让我针对包括人生、家庭、婚姻、生育等议题所形成的独特态度与观点,并不会因为曾经的遗憾得到补完而发生改变。 自己 31 岁以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从公司又回到了高校——虽然目前这种回归并不稳定。在公司的 2 年,是一个不长也不短的时间,我有时也笑侃到自己是做了两年“社会”的博后。这种“随心所欲”的反复横跳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写项目申请的时候个人背景一团乱,相关前置研究基础也基本没有。当然,这只是一些微观上的窘境,宏观上我对这样的个人履历并没有觉得后悔。毕竟很早之前我就在日志里写过从数学原理上就决定了社会对个人的能力评价体系必然是不完备的,一场考试评价不了一个人的水平,一张简历与几篇论文自然也不可能。所以这样的窘境我并不认为是我的问题,反而是当下社会一种落后的体现。 相反,我从本科的物联网工程,历经硕士阶段的“生物信息学”、博士阶段的“植物学”、“系统生物学”,到博士后入站学科又变成了“计算机科学”,这 9 年的“出走”让我觉得不虚此行。对于很多同龄人来说,32 岁已经到了一种人生的稳态——精神意义上的稳定、实力水平上的稳定以及客观环境上的稳定。但是时至今日,哪怕只是从专业技能的角度上看,我也很庆幸我仍在一点一点地前进着。如果把科研比作一场军事行动,一般随着资历的积累,曾经的士兵最终会上升至将军(中途牺牲的,从前线退到大后方。当然,作为将军(PI) 在沙盘上指点江山也是一件让人热血沸腾的事,但是我个人而言还是更喜欢在前线与“敌人”短兵相接的状态,与一个又一个对于沙盘来讲可能微不足道的同时又十分具体的问题进行“白刃战”。简单的说就是,相比于五星上将,我更希望能成为一个五级军士长。 所以我并不觉得“不稳定”就一定是件坏事,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能习惯被一定程度的“危机感”与“不安感”包裹的日常,这何尝不也是一种实力的体现;如果还能从这种“危机”与“不安”中把握住机遇,如同攀岩一样前进,这何尝不是一种强者的生存方式。 至于为什么选择回到高校,还是博后这样一个极不稳定的角色? 世人们追求的财富自由、追求的稳定,本质上讲都是在追求自己在生产关系上的跃迁——人人出生都是无产者,人人都希望成为有产者,希望成为“资本家”,拥有指挥他人的“权力”。为此,有人选择在大公司里摸爬;如果条件允许也有人选择继承家业或者创业;而对于我这样一个家里无权无势、自己也只是多读了几年书的我来说;对于一个进入通货紧缩、阶级倾向固化的大环境来说,学术圈是我通往“上位”最近的路。 -------------------------------------------------------------------------------- 博士毕业后我说「科学只是这个世界一个微小的局部」,但是这句话是建立自己接受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科学训练之后才得以说出的话。尤其是经历两年的“社会博士后”,我才切实认识到「社会」是一个比「科学」大得多的概念与实体,而「自然」比「社会」更大,「宇宙」比「自然」更大……不要觉得我们说的什么 200 亿光年尺度、黑洞白洞超新星就是「宇宙」的全部了。加来道雄曾经都说,人类之于宇宙,就好比在非洲大草原上的一只蚂蚁在仰望星空。 那么,「科学」之外的「社会」,又有什么呢? 以无人驾驶为例,我们不妨简单地分出两个角色,开发无人驾驶技术的企业和开车的司机。纯技术上讲,无人驾驶是把人从枯燥重复的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好事”。但是无人驾驶企业的扩张使得司机们没有了维生的工作,技术的发展反而加速了贫富分化和阶级矛盾。面对这种困境,从共产主义的角度,一个朴素的解决方案就是应该让企业把通过无人驾驶得到的利润分出一部分给司机们,这样司机可以不用出班也能拥有一定的收入。但是这样势必会打击企业进一步发展无人驾驶技术的积极性,同时,司机们作为朴素的人,可以不劳而获之后自然会有大量的人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这样下来,总体地看,这种朴素的共产方案反而会重挫社会的发展动力。 而稍微复杂一点的方案就是——让这些司机转岗,转到其他还需要人力的地方,以及进一步培训让他们的其中一些成为智能驾驶的监管者。但是这里同样会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再培训的成本问题;一个是司机们很多年纪大了,学习能力大不如前,转行的阻力很大,尤其是在科技发展速度逐渐超越个人学习速度的当下。所以仅仅在无人驾驶这个例子中,就涉及:1)无人驾驶的可靠性问题;2)司机转岗过程中的社会治理成本问题;3)针对无人驾驶技术企业的税收与财富二次分配问题。只有第一个问题是纯技术的,第二第三个问题都不是仅靠「科学」可以解决的。曾经大学时代的我对第二第三个问题的讨论嗤之以鼻,如今我却觉得它们可能比第一个更重要,也更难,甚至解决所需要技术门槛也更高——因为,很有可能,在当下的技术条件下,一些社会问题是无解的。 -------------------------------------------------------------------------------- 我的观点是这只能依靠科技对人体的自我改造来解决。我一直认为人类迈向自我改造、主动进化(而不是自然演化)是历史的必然,现在之所以被严格管制主要还是技术不成熟导致的。不然,为什么计算机技术、脑机接口技术、生物技术是当下最火热的领域?文明与 DNA 或许早已做出了判断。 在一个并不会太遥远的未来,人们不会再说“数学题,不会就是不会”,不会再为遗传病、肿瘤甚至近视、脂肪肝、肺结节苦恼,甚至可以在无重力与强重力环境之间无缝切换。电将比自来水还便宜,人们可以选择去月球度假,可以向火星、木星派出常驻有人科考队——这些都是可以预见的。对于我来说,真正期待的,也同样是我无法预见的,是人类突破光锥——这个被我认为是「神之壁」的时刻。“光锥之内皆命运”,我们这代人应该还是无法逃脱命运的牢笼,但是我们有责任把后人送到命运的城墙面前,至于能否突破,就看后人的了。 在我看来,“本地泡”(一个围绕太阳系周围约 1000 光年的空泡)的存在以及广义相对论几乎给我们的文明判了死刑。历史以及大刘的思想实验已经表达出了这个意思:现有的人类想贯彻一个缺乏客观证据的理念超过 3 代人以上是几乎不可能的。想想,如果我们以1%光速前进三代人,也就是 120 年的时间,也就 1.2 光年,而事实却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系都在 4 光年以上。 所以稍微客观理性地想一想就能知道,现在科技水平下喊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是多么形如上甘岭一般的悲壮宣言。 因此有人选择否定这个口号、也有人选择放弃、也有人选择逃避……而我呢——要不是生得早赶上了高校扩招才得到了一个博士学位,按现在的内卷程度我应该是在修车厂拧螺丝才对的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 以上三段可以说是我从「自我」「社会」「世界/未来」三个视角高度的一些随想吧。正当我苦恼不知道该为这篇生贺随想起个什么名字的时候,我看到了QQ 音乐的推荐: 我突然觉得这两首歌名的意象就非常符合:行走在沙丘,是会走一步陷半步、爬两步滑一步的;同时,拂晓虽然象征着希望与新的开始,但是在沙漠之中的时候,拂晓也意味着炽热灼烤的到来。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不是每个人都能幸存——我也一样。 学徒工小狼—— 哦可能得叫老狼或者中年狼了?(x ——嘛,总而言之,32 岁,生日快乐~ 才发现,31 岁的文字当时并没有发,属于比随想还要细碎的呓语,也贴上来吧—— ------------ [31st] 赴大荒 科学,只是这个世界一个微小的局部。 INFJ 是安静的有远见之人,通常是鼓舞人心且不知疲倦的理想主义者。——也不知道准不准的MBTI人格 一帆风顺只是弱者的安眠曲,披荆斩棘才是强者的主题歌。 只要本人不在意,山珍海味是一天,饥寒交迫也同样是一天;90-100岁是一生;30-40岁也同样是一生。所以驱使你前进的,是内卷中的虚荣,还是传承下的火把? 为什么大家往自己的祖上数几代基本都能找到非富即贵的先人?因为阶级可能会下滑,但是贫苦的人不会有后代。 you play Chess, we play Go.——《Pine Gap》 科学与资本对于我来说都是工具,都是帮助我扩展「自我」的深度与广度的一种手段。——阿巴阿巴·上 「自我」的扩张与实现社会价值也并不冲突,自我提升的最高层次,就是被社会铭记,被文明接纳。——阿巴阿巴·下 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希尔伯特 总得有人去做,总会有人去做。——章北海传 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 煌火驰而星流,逐赤疫于四裔 ——东京赋(张衡·汉) 安得箪食一壶浆 千帆竞,赴大荒 ——《UPS为停电告警歌》 灯灭了还能站起来(❎) 灯灭了还得站起来(✅) ——《奈克瑟斯奥特曼》 我们现在大脑容量和几千年前的文明诞生之初的人类相比并没有明显差别(甚至还似乎小了一点)。所以我倾向于认为,我们当下的辉煌并不在于(相比古人更加的)聪慧,而在于(我们比前辈们拥有的更厚重的)历史。——观越王勾践剑制作工艺解密视频而感 一定要这么说的话,你是选择做天赋的奴隶,还是选择做利益的仆人?——评日本漫画家普遍早逝一现象 科学研究,尤其是当下的科研活动,其根本目的有且仅有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那些宣称科研的目的应该是寻求自然真理的人,我想说的是,追求真理是完全没问题的,但是请把手从我们纳税人的钱上挪开。——个税汇算补缴有感 宇宙航行不是一个人或某群人的事,这是人类在其发展中合乎规律的历史进程。——加加林 有人说,你凭什么认为你十年寒窗抵得过我三代从商。 也有人说,十年寒窗干的就是你三代从商。——新时代下的※级斗争 标签: none 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